230 进步,谁不想呢?(月初求月票)(2 / 2)

又聊了一会儿实验,三人走到了食堂门口,然后话题迅速歪到了“今天吃什么”上面。

……

吃过中饭,三人返回微电子楼,在楼下大门处,他们碰到了另外一伙人。

五男三女,其中有一个刚好是许秋的熟人,孙一凡,因为个头很高,非常具有很高辨识度。

许秋顿时了然,这些人应该都是万有声的学生,看年龄有几个估计是博后,他们的主要实验室在张疆,邯丹只有一个办公室。

其他人看到许秋和孙一凡一副熟识的样子,都识趣的先行一步,留下他们两人在微电子楼门口。

“好巧。”许秋拍了拍孙一凡的肩膀,招呼道。

“是啊,我们上次见面好像还是在上学期吧。”孙一凡感慨。

“不,前几天班会上我还看到你来着。”许秋开了个玩笑。

“也对,”孙一凡爽朗一笑,“不过那天班会我坐的太靠前了,倒是没看到你,你最近经常来张疆吗。”

“还好吧,我们有两个实验室,张疆主要做合成,邯丹主要做器件,所以要两头跑。”许秋无奈摊手,换了个话题,“对了,你毕业设计做的怎么样了?”

“刚刚开了个题,一个博后师兄带着我做实验,凑点数据出来没什么问题,你呢?”话刚出口,孙一凡拍了拍脑门,“听别人说你都发好几篇文章,毕业设计是肯定不成问题啦。”

“哪有。”许秋谦虚的摆摆手。

科研圈子很小,像他这么能打的本科生,名声早就在系里传开了,尤其是同级的保研生多多少少都了解他的事迹。

当然,名声想进一步传到系外、校外就很难了。

研究学者不是明星网红,发一篇Nature这种业界轰动的事件,可能连热搜都上不去。

两人又客套了一会儿,道别离开。

说起来,虽然许秋他们和万有声课题组同处一栋实验楼,但由于处在不同的楼层,而且对方是B开头的实验室,垂直位置上离得也很远,两拨人几乎没有碰面的机会。

偶尔在门口遇见,由于没有熟人,也没什么交流。

万有声也是做半导体相关的,不过主要研究方向是光探测器,是一名“长江”学者,在没有院士坐镇的材料系,算是顶尖的教授了,也因此他的课题组博士后的比例不低。

魏兴思是“青年千人”,和万有声的“长江”相比,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。

“青千”的进阶路线,下一级通常是“杰青”,之后才是“长江”,再往上就是院士了。

而且国家对这些头衔的申报都是有年龄限制的,“杰青”和“长江”头衔,理工科的申报年龄都是45周岁前,现在魏老师已经40岁出头了。

魏老师想要更近一步,就得抓紧时间,在几年内做出大量科研成果。

至于成果哪里来,主要就看学生给不给力了。

这也是他对学生严格要求的主要原因。

进步,谁不想呢?

PS:月初求月票,上个月更新了差不多20W字,这个月我会继续加油,争取多多爆发!

PS2:我也想进步,现在700均订,不知何时能上千,希望书友们能来起点支持正版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