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内城外,万马奔腾。
城南广袤的原野上,随着两军的到来,杀气骤然而起。
根据这个时代的做战规矩,两军堂堂正正的决战,燕军既然选择了决战的日期,那么决战的地点则由匈奴来划定。
单于头曼之选择在此地决战,是有原因的。
头曼城位于河套以北的阴山山麓的德岭山上,地势北高南低。
….
匈奴大军皆是骑兵,据此,就可以利用地利,形成对燕军的俯冲态势,以最大程度地抵消掉,匈奴同燕军武器装备上的差距。
匈奴大军按惯例,亦旧分成左、中、右三阵。
中军由单于头曼亲自压阵,左右两阵则分别由匈奴的左大将和右大将率领。
位于匈奴中军的头曼单于,看着前方排列的燕军军阵,脸上露出了困惑的表情。
匈奴可以说是马背上的国度,同中原各国交手的历史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了。尤其是头曼,做为匈奴国的最高统领,更是对中原各国的战法了如指掌。
能让头曼感到困惑,显然这一次燕军排列出的阵型,完全出乎头曼的意料之外。
没有看到从前同中原军队做战时,排列出来的一列列战车;
也没有看到以往中原大军,所排出来的一个个方阵;
过去自己所熟悉的,中原军队手中的长戟剑矛,也不见了。
只看到在燕军的前方,横纵着长长的三列步兵纵列,呈弧形状。
其后竖立着两排用木头建造的架子,头曼知道这是燕军威力巨大的投石车。
在投石车的后方,才看到燕军装备精良的骑兵。
前方燕军纵队的每一个步兵,皆头戴钢盔,身穿轻便皮甲。最奇怪的是,每一个步兵的手中,皆持有一个长长的黑色棍子。
纵列之间是有间隔的,间隔并且很宽,无疑是方便身后燕军骑兵突进的。
前方的每个间隔处,皆站着一个腰间佩戴着战刀的人。头曼一看之下,就明白这是燕军指挥前方步兵纵队的军官。
看到燕军前方的步兵,只排列出宽度为三列的阵型。
众多的匈奴将领们,皆哈哈大笑起来。
步兵的战列如此单薄,简直就是个笑话。
不怪乎匈奴众将领们大笑,在他们的印象中,这年头做战,就是面对面的拼人力、拼数量,拼武器、拼装备,甚至是拼战马、拼箭矢。
故此,阵型越厚实越好,尤其是步兵阵型。
而眼前的燕军步兵分散到如此夸张的地步,排列出来的纵队阵列只有薄薄的三层。这岂不是一个冲锋,匈奴骑兵就能杀到对方身后去了。
是燕军过于自大?
还是李牧认为用投石车,就能阻挡住我匈奴大军的冲锋了?要知道,投石车固然威力很大,但其装填、发射也是需要时间的。更何况,燕军的投石车,也只有两排而已。
匈奴做战,完全不同于中原各国之间的交战。
没有喊话,没有斗将斗兵之说,更谈不上有什么所谓的阵型了。
一声令下,全军突击。
胜则存,败则亡。
简单,粗暴,但是更为残酷。
虽然燕军后方排列有战马阵列,但其前方的步兵阵列,众多的匈奴将领皆认为,是很容易被己方打穿的。一旦其被打穿,燕军后方的战马阵列,根本来不及冲刺杀出。
一旦用极快的速度凿穿其步兵阵列,必然会让燕军阵型大乱。对方身后的骑兵,根本来不及冲刺突进。更何况已方是以多打少,胜利可期呀!
除非燕军前方的步兵阵列,能经受住匈奴大军的冲击,但这可能么?
大多数的匈奴将领们,此时都跃跃欲试,恨不得自家单于马上发出冲锋的号令。
唯有单于头曼,以及极少部分同李牧交手过的将领,反而是心头忐忑。
不应该啊!李牧用兵不该如此呀!
.
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