历史上的崇祯帝朱由检,虽说日夜操劳,堪称劳模。
不过,他的性格存在缺陷。
刚愎自用、疑心病重。
动辄暴怒,杀的满朝大臣是人头滚滚,将肱骨大臣当成奸佞小人误杀、谬杀、乱杀。
比如说,明末正史所记载的,镇守大明边疆。令建奴骑兵只能绕关劫掠、而无法大军突破山海关南下的明末战神袁承焕,就是在崇祯帝误信阉党太监杨春、王成德的诬陷后,惨遭凌迟而死。
但,奇怪的是,目前朱慈炤轻言目睹太监杨春、王成德尚在宫廷效力,而袁承焕也只是被罢黜听用,并未被杀。
难倒,是因为他朱慈炤的穿越,造成了蝴蝶效应,改变了历史进程?
朱慈炤的思绪重点并未在袁承焕、杨春、王成德等人身上多加停留,而是继续琢磨自家这位废物点心父皇的生平性格。
虽说崇祯暴虐,疑心病重,但对子女还是不错的。
否则,按照寻常帝王家的思路,朱由检在七年后自挂煤山歪脖树时,应该将大皇子朱慈烺、三皇子朱慈灿、四皇子朱慈炤以及长平公主给缢杀,而不是安排人员送他们出宫躲避兵祸。
若是当朝反驳自己这位便宜父王,大概率会被轰到封地去,而不会因此获罪!
朱慈炤打定主意,做出副摇头晃脑、有话要说的模样……明末的北平凶险万分,哪怕风险再大,他也要搏一把,让朱由检将自己赶到辽东去。
果然,崇祯帝注意到了四皇子朱慈炤的“小动作”。
“怎么,老四你有什么想法要补充的吗?”
“你杀贼有功,无须这般拘谨。”
“有话直说!”
崇祯此时对朱慈炤是格外满意的。
他甚至误认为朱慈炤这是打算给自己帮腔,证明加强海禁、抑制通商、退守关内的国策是正确英明神武的。
朱慈炤深呼口气,从朝臣中迈步而出。
“父皇,儿臣确实有本要奏!”
朱由检见朱慈炤一副老神在在、步履雄健的模样,更认定他这是要帮自己说话了。
果然。
这满朝的王公大臣都暗怀祸心,只想坑害他崇祯,没有一个是真心实意为这大明朝出谋划策的……打虎亲兄弟、上阵父子兵,关键时候还是亲儿子靠得住呐!
群臣弯腰,满脸不知真假的恭谨,他们将目光聚焦在朱慈炤身上,很是好奇这个斩杀五百多后金骑兵的十三岁四皇子,又能抛出什么高见来。
在所有人注视的目光中,朱慈炤不慌不忙开腔。
“禀父皇,如今大明,已是狂澜已至,大厦将倾,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。”
此话乍出,朱由检的笑容瞬间凝固,满朝文武更是鸦雀无声。
而朱慈炤似乎并未对这凝重的气氛有所察觉,毫不犹豫地继续说道。
“我大明朝,如今已是国祚将亡,病入膏肓!”
“若要拯救大明、起死回生,儿臣有四策!”
“废黜海禁、鼓励通商、重视基建、游击辽东!”
朝堂瞬间骚乱。
群臣纷纷拜倒,身子趴在地上颤颤发抖,他们的目光互相交错对视,纷纷摇头。
在封建王朝,朱慈炤这等行为,哪怕他贵为皇子,那也是大逆不道。
大明的颓势,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,但谁敢捅破这层窗户纸,明着说大明现在有危机?
更别提像朱慈炤这般,一开口就是“大明国祚将亡”?
这,可是诛灭九族的重罪!
更离谱的是——
明着说自己有四大策略,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?
即便是大明到了生死存亡之际,但只要圣上安在,太子安在,就轮不到其他人说这话。
而如今。
朱由检正当壮年。
而朱慈烺可是朱由检亲立的太子,前两年已经出阁讲学,迁至太子东宫、端本宫。
四皇子朱慈炤这一席话,是几个意思?
打算抢夺太子之位?
还是打算谋朝篡位?
不过,看着他那无法挑剔的儿臣之礼,以及当着朱由检面号称要提出四条挽救大明的良策,怎么看也不想是要谋朝篡位的……倒是更像希望能匡扶社稷,为直接铺路的意思。
毕竟,能将大明从生死线上拉回来,这份功绩妥妥能将太子挤掉。
更何况。
如今大明,内忧外患。
内有闯王闹事,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。
外有敌寇觊觎,后金、鞑靼等外部势力都恨不得随时咬大明一口。
这些年,崇祯被这些内外祸事折腾的是焦头烂额,哪有空闲时间区调教朱慈烺这个太子。
以至于太子学业荒废,根本不被满朝文武看重。
这时候,斩杀五百余建奴骑兵,被敕封于永王的朱慈炤与朱慈烺相比,那是更加适合继承大明道统,被立为接班人。
阮大铖、温体仁、周延儒等重臣面面相觑,看向自己的政治对手时,目光皆是格外凶狠。
大明风雨飘摇,他们食君禄,却不为国操劳,反而在那儿胡乱猜测,朱慈炤到底是哪路敌对政治派系捧出来,打算同太子争抢皇位继承权。
很显然。
原本就疑心病极重的崇祯帝朱由检跟这帮子“重臣”们想一块去了。
他看向毕恭毕敬的四皇子朱慈炤的目光越发阴冷,脸上也没了半点笑容。
大明王朝,内忧外患就已经够令朱由检头疼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