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时赵昌站了出来,“皇上,臣觉得昨天胡雄汇报的事情不妥。”</p>
赵昌的话,朱元璋立刻明白他的意思。</p>
经过一个晚上的思考,朱元璋此时已经没那么气氛了。</p>
他打断赵昌的话。</p>
朱元璋中气十足的开口,“北平官员不当的言行,朕不会跟他们计较,这事有许多曲解,导致君臣之间产生了误解,这种事情就是在前朝也时有发生。”</p>
“但这次不但是朕有失察之处,朝廷同样也有失误。”</p>
“边境的防御大事,没有提前做好详细调查,也没有制定可行性计划,这是重大的失误。”</p>
“现在开始,处理国事时,必须要慎重考虑,不得有误!”</p>
朱元璋这番解释,文武百官顿时猛然醒悟。</p>
怪不得昨天朱元璋的态度那么奇怪,原来是找到了问题的症结。</p>
他们处理问题时,一门心思地只想着不能让朝廷丢脸,想着如何保存朝廷脸面,甚至还想到千万不能让朱元璋动怒。</p>
现在听了朱元璋的话,文武百官纷纷有所醒悟。</p>
只是朱元璋话音刚落,赵昌再次开口,“皇上,昨天的事情还没有结束,六部官员也再三商议过这事,现在许多商人都赶往北平,都是奔着能够名垂青史而去。”</p>
“这是好事,是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,同时也能让我朝后代子民知道,大明也曾有过君民同心的光辉时刻。”</p>
“宋隐的做法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给商人一个名垂青史,获得被后人敬仰的机会。”</p>
“所以,户部商议,想要为此国家大计追加银两,支持这个利国利民的大计,赞同宋隐的外包决策!”</p>
赵昌说完,文武百官全都站了出来。</p>
“兵部附议!”</p>
“工部附议!”</p>
“吏帮附议!”</p>
瞬时,朝堂上所有人都纷纷附和。</p>
他们就像不计后果拿出全部家当去支持宋隐的商人那般,都想在纪念碑上刻下自己的大名。</p>
参与承包并自掏腰包,就能获得名垂青史并获得被世人景仰的机会。</p>
这种好事,傻子才不干!</p>
就连逐利的商人都不惜破费银子,也要给自己一个流芳百世的机会。</p>
身为国家横梁的他们,又怎么会错过这个机会?</p>
谁不想万古流芳?</p>
谁不想名垂青史?</p>
听到赵昌的话,朱元璋原本已经平复的心情,瞬间又沉重起来。</p>
尼玛的!</p>
这是铁了心要跟朕作对是吗?</p>
拨给北平的款项事实上已经足够了,北平官员不过是哭穷而已。</p>
不然自己也不会给他限定半年的期限。</p>
他们真的认为自己发货了就能肆无忌惮吗?</p>
这些混蛋,竟然还想以部门的名义送银子去支援宋隐!</p>
都争着要让自己的名字刻在石碑上。</p>
怎么?</p>
想造反啊?</p>
想越过皇权,直接调用库银吗?</p>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