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到朱标松了一口气,显得很开心的样子,宋隐接下来的话,不亚于给他泼了一盆冷水。</p>
“殿下,蓝玉没有贪污,并不等于他是正人君子,只是同为淮西一派的人,追求的东西不一样而已。”</p>
“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宝钞爱不释手,有些人喜欢权力更甚于宝钞,比如说李善长就是如此。”</p>
宋隐的话,让朱标清醒过来。</p>
……</p>
随后的日子,各种检举信如雪片般地飞往户部和军部。</p>
宋隐专门成立了检查组,专门负责核查举报信里的内容。</p>
在此期间,李善长根本无视身边的勋爵给朝廷写举报信。</p>
自己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,即使是要归隐,宋隐的离任审计对他是不合适的。</p>
笑话,他李善长可是开国功臣,怎么可能让宋隐一个小辈审查自己。</p>
李善长一身傲骨,还从来也没有向任何人低过头。</p>
就算现在整个淮西一派都处于危机四伏境地,李善长仍然选择硬挺,仍然坚持他宁折不弯的骨气。</p>
……</p>
又到了例行朝会时间。</p>
文武百官齐聚一堂,淮西一派官员脸上再也没有趾高气扬的傲慢,人人精神不济,神情萎靡。</p>
对于淮西一派官员来说,现在的朝会就像是他们的审判会。</p>
谁也不知道哪天自己就被朱元璋给斩了。</p>
随着朱元璋和朱标进来后,文武百官连忙跪拜。</p>
虽然是朱标让他们都平身,但是所有人的目光都向朱元璋看了过去。</p>
原本即便不是其乐融融,至少气氛也相当活跃的朝堂,这几日显得寂静而诡异。</p>
朝臣们几乎都不敢开口,都是等着朱元璋或者是朱标发问。</p>
淮西一派官员更是胆战心惊,如同等待判刑似的惶惶不可终日。</p>
只有李善长目光坚定地看着朱元璋,他还在坚持,认为一切都不会有太大的变数。</p>
朱元璋冰冷的目光缓缓扫过神色惶恐不安的淮西勋爵,心里有种扬眉吐气的高兴。</p>
这些年来,朱元璋对他们的怨气只增不减,甚至越来越浓郁。</p>
现在看到平日里眼高于顶,各种骄纵的淮西勋爵都怂了,朱元璋才觉得心里的怨气消散了一些。</p>
朱元璋同时也很好奇,宋隐这次用了什么法子,竟然让这些不可一世的淮西勋爵低下了高贵的头?</p>
虽然李善长的目光一直盯着朱元璋,但是朱元璋就是不去理会。</p>
无疑,李善长这个曾经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的重臣,现在已经彻底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。</p>
“宋隐,你想做的事情,现在有结果了吗?”</p>
“朝会上各部门官员都在,正好说出来让诸位一起商议,如果没有问题,就可以实施了。”</p>
宋隐闻言,站了出来,“回皇上,都准备好了。”</p>
“大明朝之前的官员替换,都比较随意,也没有规矩可言。”</p>
“所以臣这几日,对于官员更换及致仕的流程,进行了完善。”</p>
“这几日,臣和太子殿下反复商议后,确定了大明朝官员退休机制。”</p>
朱元璋满意地点头,而淮西一派官员则人人惶恐。</p>
他们能不能安然无恙地归隐,全都寄托在宋隐身上了。</p>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