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5章 官员不够用了,从国企里补充(1 / 2)

宋隐现在在徐达心里,已经是家人,所以他毫无顾忌地警告宋隐,让他小心朱元璋会过河拆桥。</p>

宋隐自然也知道自己面临的危险,只是他没有流露出来而已。</p>

朱元璋手段毒辣,这些年来宋隐也见得多了。</p>

伴君如伴虎,高处不胜寒!</p>

这些事情在任何一个朝代都适用。</p>

只是心里清楚是一回事,能不能阻止又是另一回事。</p>

至少宋隐知道,真要出事,他还真阻止不了。</p>

“别担心,我会小心的。”</p>

宋隐坦然地附和。</p>

当然,这些只是宋隐安抚徐达等人的话,他心里早有打算。</p>

更是在这一刻,他更加告诫自己要居安思危。</p>

宋隐怕麻烦,只想简单地过日子。</p>

但是真有危险,他也不会坐以待毙。</p>

实际上,宋隐早就在暗中筹划了。</p>

徐达一番苦口婆心的警示,话也说到了这份上,往后如何,也只能看宋隐自己见招拆招了。</p>

“好了,我知道你也是有主意的人,我的家人就交给你护着了。”</p>

“还有允恭在军队里,你也费心多照应点。”</p>

徐达今天话说得多了些,没办法,他也感觉到自己时日不多了,倒像是在安排后事般地哆嗦起来。</p>

这夜,宋隐没有回府,而是和徐妙云留宿在魏国公府。</p>

饭后,徐达又单独和宋隐聊了很长时间。</p>

聊得最多的还是不停地叮嘱宋隐,要小心朱元璋秋后算账。</p>

翌日。</p>

宋隐回到了户部,又开始补救李善长等勋爵留下的烂摊子。</p>

经过户部协调入拨款,各州府资金短缺造成的各种问题得以缓解。</p>

事实上不仅户部忙碌,其他各部也随着铁轨工程渐入尾声,而跟着忙碌起来。</p>

……</p>

金銮殿。</p>

这几日朝会,各部门汇报的公务,几乎都是收拾李善长遗留下的烂摊子进展。</p>

好在整个大明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动乱。</p>

这多少还算是不幸中的幸事。</p>

只是李善长一案,杀了许多官员,从而造成整个大明官员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缺。</p>

毕竟淮西一派经营了二十多年,底蕴深厚,在整个大明都遍布了他们的党羽。</p>

朝会上,朝臣开始汇报这段时间以来各部门的工作进展。</p>

“皇上,各州府资金短缺问题,在户部调剂和整合下,已经渐渐步入正轨。”</p>

“当务之急,就是各州府官员出现严重空缺,若是通过科举甄选人才,怕是来不及。”</p>

“而且有些州府长期受到淮西一派官员掌控,新官员怕是很难融入当地圈子。”</p>

内阁官员一脸忧色地汇报各地官员短缺的情况。</p>

朱元璋和朱标一听就明白了。</p>

从大明建国开始,在李善长的运作下,淮西一派官员遍布朝野。</p>

可想而知,受李善长株连被杀的官员不在少数。</p>

遗留下来的各种问题,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抹除。</p>

又发生官员短缺问题,朱元璋听后直皱眉头。</p>

思忖片刻,朱元璋这才开口,“武将不用担心,军队中能人众多,空缺较容易补上。”</p>

“倒是各州府空缺的官员,可否通过调动调剂一下?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