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让他立刻滚进宫来!”</p>
“是,父皇!”</p>
朱元璋朝一旁的陈东示意,“让宋隐进宫。”</p>
“是,皇上。”</p>
陈东应了一声,快步退了出去。</p>
此时,宋隐正百般无聊地在东宫里查看账簿。</p>
突然,一名内侍进来,“宋大人,皇上召您入宫觐见!”</p>
“唉!”</p>
宋隐无奈地叹了口气,“该来的躲不掉!”</p>
一旁的朱高燧哈哈大笑,“宋大人,千万别做错事,否则皇爷爷揍你。”</p>
宋隐意味深长地盯着朱高燧,“你想不想皇爷爷,不如一块进宫。”</p>
朱高燧下意识捂住屁股,连连摇头。</p>
“宋大人别坑我,我不会上当。”</p>
“唉!”</p>
宋隐笑了,“说不定皇上好吃好喝招待,你真不愿意去吗?”</p>
朱高燧警惕地盯着宋隐,“我不会上当。”</p>
宋隐笑了笑,随后离开。</p>
金銮殿门口,陈东一脸严肃站着。</p>
看到宋隐,陈东连忙拱手,“见过宋大人。”</p>
“陈统领愈发精神了。”</p>
说话间,不等禀报。</p>
宋隐径直往里走。</p>
陈东吓了一跳,慌忙快步跟上。</p>
陈东几乎和宋隐一块进入金銮殿。</p>
“启禀皇上,宋大人到了。”</p>
看到龙椅上的朱元璋满头白发,面目苍老,宋隐一怔。</p>
岁月催人老,尤其是深宫,这吃人不吐骨头的地方。</p>
朱元璋目光如炬地盯着宋隐。</p>
“哼!你还舍得回来?”</p>
宋隐撇了撇嘴,“当初是谁说让我顾全大局,出宫去的?”</p>
“咱让你出宫,不是正合你心意。”</p>
宋隐和朱元璋一见面就针锋相对。</p>
朱棣在一旁看得一愣一愣的。</p>
好一会儿朱元璋才步入正题。</p>
“咱听说,在京城附近,造作坊,建农场都是你的主意。”</p>
“没错!”</p>
宋隐点头,“有人提议,让殿下将北平府的农场和作坊都搬过来。”</p>
“那样一来,北平府百姓就失去经济来源。”</p>
“倒不如在京城另起炉灶,也不用影响北平府百姓。”</p>
朱元璋愣了愣,随即看向宋隐,“既然作坊如此赚钱,百姓都去作坊干活,不种粮食,那该如何是好?”</p>
宋隐皱了皱眉,“皇上疏忽了一事。”</p>
朱棣吓了一跳。</p>
刚准备开口,让宋隐别太狂傲,却被朱元璋瞪了回去。</p>
“咱疏忽了何事?”</p>
宋隐解释,“百姓所种的粮食,足够自给自足。”</p>
朱元璋微微皱眉。</p>
朱棣见状一惊,生怕朱元璋动怒。</p>
却见朱元璋盯着宋隐,“那为何每当遇到灾年,仍然会有那么多百姓饿死?”</p>
宋隐叹了口气,“那是因为有人屯粮,遇到灾难就哄抬粮价。”</p>
“屯粮?”</p>
朱棣和一旁的朱高炽都大吃一惊。</p>
朱元璋更是脸色一冷,“依你之意,是有奸商有粮食,也不卖给百姓。”</p>
“正是如此!”</p>
宋隐点头,“皇上没看到每当有州府遇灾时,就有很多商人,往受灾州府运去很多粮食。”</p>
“朝廷自然也给受灾州府发放赈灾粮。”</p>
“没错!”</p>
朱棣轻轻颔首。</p>
宋隐继续,“可为何赈灾粮及商人运过去的粮食,够受灾百姓一个月用量,可百姓仍然缺粮?”</p>
“百姓仍然买不起粮食,不得已卖儿卖女卖房卖田。”</p>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