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辉祖和李景隆两人从小就有大儒教导,自然理解宋隐说的那些意思。</p>
宋朝的武将,成为文官随意摆布的棋子,他们想着就火大,却也万般无奈。</p>
如果有了军校,武勋和军户就有了希望。</p>
打天下离不开武将,守天下更不能缺了武将。</p>
不能因为太平盛世就丢失了武将传承。</p>
徐辉祖看着宋隐,“姐夫也是文臣。”</p>
宋隐脱口而出,“我是武侯!”</p>
徐辉祖愣住,“看我糊涂了,还请姐夫见谅。”</p>
朱棣当即询问,“你们觉得军校怎么样?”</p>
“皇上英明,这是有史以来第一座军校,更是整个大明武将的福音。”</p>
“皇上隆恩,天下武勋和军户对皇上必定无比感激。”</p>
“没错,文有学堂,武有军校,大明肯定万古长存。”</p>
徐辉祖和李景隆真心奉承。</p>
朱棣满意点头,“由你们两人负责军校如何?”</p>
“我们?”</p>
徐辉祖和李景隆愣住了。</p>
“没错!”</p>
宋隐轻轻颔首,“现在大明就只剩你们两个武勋国公。”</p>
“而且你们的领兵才华,深得武将信服。”</p>
“你们回去后,物色一些经验丰富的将领,再选拔一些优秀将士到军校深造。”</p>
“微臣遵旨!”</p>
徐辉祖和李景隆连忙应下。</p>
朱棣继续,“咱会从朝鲜调回一些官员,教导学员读书识字和术算。”</p>
“多谢皇上!”</p>
朱棣转头看向宋隐,“宋师觉得军校首期招多少人?”</p>
宋隐直接开口,“军校共有学堂三十间,每间能容纳六十人。”</p>
“所以,一千八百人就行。”</p>
“如果每间学堂多坐些人,扩招到两千五百人也行。”</p>
朱棣皱了皱眉,“从军区里抽调出两千五百人进军校,各军区统领,肯定跟咱哭诉,就先选拔一千五百名。”</p>
“是,皇上!”</p>
徐辉祖和李景隆连忙点头。</p>
朱棣想了想,“你们先去看一看军校全貌,三日后给咱一份军校的规章制度,以及如何教学构思。”</p>
听此,徐辉祖和李景隆暗自叫苦,也只能拱手行礼。</p>
“微臣遵旨!”</p>
朱棣点了点头,然后往前走。</p>
宋隐快步跟上,一边走一边介绍。</p>
朱高炽和徐辉祖他们,好奇地边走边听。</p>
听了片刻,更加满意。</p>
教学大楼、宿舍、藏书阁、军械库、校场,每一样都不输于国子监。</p>
甚至比国子监功能更加齐全和规范。</p>
宋隐在建造建筑物方面,才华同样横溢。</p>
看了一圈后,徐辉祖和李景隆两人心里都有了新的想法。</p>
回去后,他们立刻行动起来。</p>
现在,大明朝国公,死的死,流放的流放,就剩下徐辉祖和李景隆两人。</p>
他们两人都没有被朱棣毒打过。</p>
而且他们,在军中威信极高。</p>
同时,他们跟宋隐关系又非常密切,把军校交给他们相当合适。</p>
宋隐回府后没有过度关注军校的事情。</p>
而将重心放到铜鼓岭一众作坊内。</p>
即便朝堂上,因为军校吵得石破天惊,文官武将大动干戈,都跟宋隐没有关系。</p>
这就是没有实质官职的好处。</p>
除此之外,宋隐还关注了一下农场试验田。</p>
有时还跟朱高炽两人,畅聊邮局未来发展业务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