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新一期报刊发出,整个大明哗声一片,许多人都在各种议论。</p>
蝗灾竟然比十万雄军厉害,让鞑靼人投降?</p>
有人骂狠毒,有人拍手称快,而各州府御史则铁青着脸,各种弹劾奏折,涌进京城。</p>
至于海商会、铜鼓岭作坊等跟银行合作一事,并没有多少人关注。</p>
军校跟医学堂的事情,更加不起眼。</p>
不过这也足够让有些有心人更加清楚。</p>
这些事情,京城勋爵们没有过多关注。</p>
因为,朱棣允许各州府派兵护送船队出海。</p>
消息出来,应天府就轰动起来。</p>
毕竟许多人都喜欢固守成规,享受现有利益。</p>
“重视海外贸易,不是违背祖宗重农抑商之策?”</p>
“可先帝还在时,就已经开海禁了!”</p>
“开海禁也只是商贾私人出海,也没有说让所有官府都出海吧?”</p>
“现在全面放开下西洋,一去就一年半载,那时谁来生娃,谁来种田?”</p>
“这个……”</p>
“不是动摇大明根基吗?”</p>
“没错,即便豁出老命,也不能任凭那位乱折腾!”</p>
“可惜下西洋那些人,竟然完好无损的回来了。”</p>
“天不佑大明啊!”</p>
金銮殿,朱高炽指挥几名宦官,抬着几筐奏折走了进来。</p>
“父皇,儿臣把奏折送过来。”</p>
朱棣抽搐着嘴角,看着那几筐奏折,“为何这几日奏折如此多?”</p>
“是的,父皇!”</p>
朱高炽应了声,示意宦官放下奏折后出去。</p>
“父皇,朝廷早就已经放开海禁。”</p>
“现在马和下西洋回来,父皇重启市舶司,随意出海即可,为何任由朝臣弹劾。”</p>
“朝中议论纷纷,有些人又开始不安分起来。”</p>
“不安分是好事!”朱棣冷笑,“你不用插手这事,咱想看看朝堂上有多少有二心的人。”</p>
“父皇是说?”朱高炽瞳孔紧锁,满脸疑惑。</p>
朱棣冷笑,“你难道没觉得胡杨一案有些虎头蛇尾?”</p>
朱高炽震惊,“父皇,难不成锦衣卫……”</p>
“那倒不是。”</p>
朱棣摆了摆手,“不用费尽心思去猜测,现在有机会,他们肯定会跳出来。”</p>
“是,父皇!”</p>
朱高炽点了点头,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。</p>
而是把奏折拿了出来。</p>
“父皇,这三十二本奏折,是文臣和御史所奏,不满扩大海上贸易。”</p>
“这四十七本是各州府奏折,许多人因为蝗灾和鞑靼一事,当街大打出手。”</p>
……</p>
同一时间。</p>
许多密信通过邮差,从各个州府奔往京城。</p>
路上,许多密信因为各种意外,不是丢了就是毁坏,仅有一封密信能顺利到达京城。</p>
“怎么会这么巧丢毁那么多信件,又不是同一个邮差?”</p>
得到消息,朱高炽一脸阴沉。</p>
“仅存的信呢?本官倒要瞧瞧是什么信,让他们敢对邮差动手?”</p>
“殿下,就这封信。”</p>
送信邮差立马掏出密信呈给朱高炽。</p>
朱高炽皱着眉头,看着手中信件。</p>
这封信虽说完好无损,但皱巴巴,并没看出有开封痕迹。</p>
邮差满脸惶恐,“殿下恕罪,思明府士绅不多,多数是土司,所以邮差当即把信揣到怀里。”</p>
“幸好没有货物,邮差不用带上箱子,把信揣在怀里,才没有被人找到机会。”</p>
“什么机会?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