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隐看出朱棣的期待,轻叹道:“此乃天灾,我也没办法,铜鼓岭百姓正引秦淮水灌田。”</p>
“无论如何先播种再说,如果种子长不好,那只能再想其他办法。”</p>
“其他办法?”</p>
朱棣眸光一亮,“真有办法?”</p>
宋隐点头,“从交趾和朝鲜等地购粮。”</p>
朱棣才燃起的光芒,顿时黯淡许多。</p>
“朝鲜粮食也不多,交趾地界都比大明一个行省还小,哪里满足得了整个大明几千万百姓口粮?”</p>
“你不要这样悲观,刚刚开春而已,土地是干了些,融化一下,多少能有点水分,再浇些水就能播种了。”</p>
“接下来,就看天意了。”</p>
“不过这几年,大明各地粮仓,应该都储存了许多粮食。”</p>
“那是当然!”</p>
朱棣满脸自信,“除了对安南发兵,大明这两年都无战事,各州府也大丰收。”</p>
“各州府粮仓,都存满了粮食。”</p>
宋隐轻轻一笑,“那么就不用担心了。”</p>
朱棣愣了愣,随后心神大定,“没错,区区旱情而已,大明粮仓充足,有何可怕?”</p>
宋隐点头,“不过要杜绝贪官私下出售粮仓粮食,你应该派出钦差到各州府巡查。”</p>
“同时告诉百姓,大明粮仓充足,即便今年是旱年,都不会有饥荒。”</p>
“如此不仅安抚百姓,也能震慑各地粮商,让他们不敢随意抬价发国难财。”</p>
“国难财?”</p>
朱棣深感赞同的点了点头,“那些商贾如果敢在天灾之际抬高粮价,确实是发国难财。”</p>
“派钦差到各地巡查粮仓,确实必要,肯定有狗官存着侥幸心理,无疑是自掘坟墓。”</p>
……</p>
天气愈发暖和后,大旱之年也越传越猛,百姓情绪慌张。</p>
这时,报刊上刊登了一则圣旨,传遍大明上下。</p>
“皇上派出十路钦差,到各地粮仓巡查。”</p>
“皇上英明啊!”</p>
百姓们心头大喜。</p>
“皇上鼓励农户先给田地灌水耕种,如果到了夏季仍然不下雨,会从朝鲜、交趾等地购粮,大明不会出现饥荒。”</p>
“这几年,大明粮食年年大丰收,大明粮仓储备充足,不会缺粮。”</p>
“太好了,乡亲们不用担心,大明不缺粮。”</p>
“都放心吧,先给田地灌水,把种子种上再说。”</p>
“但那么多田地,很难全部都灌溉啊!”</p>
“是啊,水也不多,如何浇水灌溉?”</p>
“先灌溉播种,只要种子能发芽就行。”</p>
“浇地!天大地大都没有种地最大!”</p>
“对,快去灌溉,别去晚了,轮不到我们用,河水就被取光。”</p>
一时间,大明农户都忙碌起来。</p>
无数的百姓,就像数不清的蚂蚁一样,从河流中挑水,或者挖渠引水。</p>
不出几日,即便是长江和黄河水位,快速降低。</p>
周边州府的主官,不得不人为干预。</p>
金銮殿。</p>
朱高炽又带了几筐奏折进来。</p>
“父皇不要担心,虽然各地百姓还很担忧,但都已恢复春耕。”</p>
看到朱棣皱着眉,朱高炽连忙安慰。</p>
“咱不是担心这个。”</p>
朱棣深深地吐了口气,“咱生气,竟然真有狗官敢跟士绅和商贾勾结,盗卖粮仓储粮。”</p>
“什么?”</p>
朱高炽大吃一惊,要知道,盗卖粮仓储粮,是抄家灭族的重罪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