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八章取回良种(1 / 2)

朕即大宋 杨氏良家子 1004 字 2022-08-30

在白令海峡的对面,那可是一块富饶无比的大陆!

不提军事征服,不提经济掠夺,仅是当地的粮食品种、各类农作物,就能给大宋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红薯、土豆、玉米无不是美洲大陆赫赫有名的高产作物。

尤其是红薯,这东西简直是帝国的福音。

一亩地轻轻松松六七千斤,甚至上万斤都不是不可能。

仅从维持稳定而言,这简直就是天国利器。

种十亩地,能够有十万斤的收成。哪怕如今没有肥料,产量大削,十亩地三万斤也是有的。

平均下来,一户人家,每天能有一百斤的粮食。

这简直是令统治者疯狂的一个数据,什么人家天天能吃上百斤粮食?

像赵桓这种饭量小的,一碗米饭就够了,还不到三两。

就算让一个顿顿干饭三大碗的壮汉过来,这一百斤粮食也能养三十三个劳力。

这也意味着,大宋哪怕不从外部收割财富,只靠自食其力,人口也可以翻四五倍。

而且红薯是植物里最耐干旱的品种之一了,越是天灾严重的时候,它越是地位突出。

可是这一切都不是番薯拉开与玉米、土豆差距得关键。

要说产量,玉米和土豆得产量也不低。

真正拉开差距的是,红薯的环境适应性。

像玉米就要种在地势平坦的平原,水稻要种在水源充沛的江南。

而红薯根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,在平原可以种,在丘陵可以种,甚至找块山地把种子丢进去它也一样能生长。

这对中原王朝而言是极其重要的!

中原多山地、丘陵,耕地面积只占了土地整体的不到百分之十。

剩下的百分之九十都在那里浪费、闲置。

而有了红薯,将显著改善这一问题。山地、丘陵的土地将会被大量开垦出来。

随便中原东西南北哪个州县的任何低防都可以种红薯。

甚至百姓在丘陵、田地的土里扒拉,寻找红薯成为后世对大清的印象之一。

只要赵桓想,轻轻松松就能缔造一个大清所谓的那种盛世。

所以赵桓对在场的一众商人们说道:“昔汉臣张骞,开拓西域,带回胡瓜、葡萄等良种无数,功在千秋,利在万代,所以封侯策勋,青史留名。”

“我朝开拓东海,朕同样不吝重赏。能为我朝带回良种,使农田产量翻倍者,朕不吝封侯之赏。”

“能农田产量翻一倍者,封开国县侯。能使农田产量翻两倍者,封开国郡公。”

话音落下,一众商人们瞬间激动的喧哗了起来。

封侯拜公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