与信息茧房一样的紫禁城不同,深入基层部队的袁可立与王在晋,很快就知道所有战役、战斗的核心人物,原来是傻大胆。</p>
本着剿灭贱奴,保卫大明的公心,两位大人像对待亲孙子一样,拉着小衙内的手,告诫以前的老部下。</p>
“小尤将军打仗鬼点子多,还能一碗水端平。你们以后要团结一心、要帮扶支持他,不要自以为是……”</p>
看着下面一大群,点头如捣蒜的各级军官,傻大胆感觉自己掏的大价钱路费,没有打水漂。</p>
想笼络这帮子军头,不能一味的送银子送田地,也要借助老上级的威望,还有其他的辅助手段才行。</p>
没说的,作为交换,袁可立大人的儿子袁枢、王在晋的大儿子王恒义,肯定是这次战役的有功人员。</p>
对比眼高手低的孙承宗,战略眼光和实操水平双优的王在晋,不甘心老死家乡,也想给意见分歧者孙承宗,证明自己的能力。</p>
假装一番推辞后,曾经担任过大明吏部、兵部、刑部三部尚书的王在晋,成为小衙内的干爷爷和高级私人顾问。</p>
只可惜袁可立大人,重病缠身,不能当榆林军的高级参谋,在河北住不了几天,就要返回家乡。</p>
在王在晋的指导下,鲁党今后的行动和布局,清晰明确起来。</p>
战地戏剧团开始大力扩建。一支到混编明军大营,每天在各个部队轮流演出,激励军心士气;另一支到各地巡回演出,扩大影响力,顺便赚点小钱钱。</p>
第三支趁热打铁,尽快编排,以追剿喀喇沁部落,为主要内容的新剧《千里捣巢》。</p>
类似露天电影一样的演出台,被快速搭建起来。附近百姓,还有很多蓟镇明军的家属,纷纷跑过来蹭戏,混编明军来者不拒。</p>
连带着北京、遵化很多的富家大户,拖家带口的来到卢龙县外面。</p>
他们除了看戏,就是看着明军,在蜘蛛网一样的铁轨上,不停的朝城里打炮。</p>
臼炮炮弹是曲射出去的,初速也不高。眼力好的,甚至能看到炮弹轨迹。</p>
尤其是开花爆炸弹炸开后,腾起的巨大蘑菇云,让喜欢看热闹的中国老百姓,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尖叫。</p>
这又反过来刺激,明军炮兵和蹭军功的纨绔子弟,更加卖力的打炮。</p>
哪个少年不爱出风头?骚包的张世泽,干脆在自己独霸的四门臼炮旁边,竖起八杆“大明英国公”的旗帜,专门打放最显眼的,开花爆炸弹和烂骨火油神炮。</p>
他旁边还有兵仗局的四品官员,跟家仆一样,亲自陪同伺候,生怕出现哑弹臭弹。</p>
其他的勋贵和高官子弟,不甘心落后,也有样学样,在自己霸占的臼炮旁边,竖起自家旗帜,生怕围观百姓不知道。</p>
幸亏小衙内早有准备,之前就让永平废将杨文魁,做好了两百门臼炮,每门成本不超过八十两白银。</p>
现在,他装作货源紧张,其实是逼着勋贵高官们,自掏腰包,高于朝廷采购价买入。</p>
后知后觉的大佬们,都希望抢到一门臼炮,在朝廷十五天的限期前,让自家孩子露脸立功打上几炮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