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1章 臣举荐一人,可解灾情(2 / 2)

“好,事不宜迟,我马上回京。”朱标这时候恨不得自己后背能插一对翅膀,直接飞回京城。</p>

第二日。</p>

&lt;div class=&quot;contentadv&quot;&gt; 京城。</p>

奉天殿,早朝。</p>

李善长正在汇报着各地的灾情。</p>

朱元璋越听,神色越沉重。</p>

尤其是北边的三晋之地,更是遭遇五十年一见的大旱天灾。</p>

传统农业社会抗风险能力低,尤其是在天灾前,极其脆弱。</p>

这个年代,百姓们每年的余粮只够撑到来年丰收,就等着当年丰收的稻米,好活命!</p>

天灾一来,等于是断了他们的活路。</p>

“三晋之地,三月不见一滴雨水,河流干涸,大地干裂,百姓们种下的麦苗全都枯死!”</p>

李善长的声音,在奉天殿上,回响。</p>

“有谁可替朕分忧?”朱元璋开口道。</p>

满朝文武,所有人都低着头,不敢往龙庭上看一眼。</p>

朱元璋脸色阴沉。</p>

灾情这还只是第一步,没了粮食,接下来,马上要应对的是流民。</p>

今年天灾到底会造成多少流民,谁心底也没有数。</p>

朝廷粮仓里准备的存粮够不够,能不能应付得了,朱元璋心里也没有底气。</p>

要知道这可不是一家子几个人吃饭,他们要面对的是动辄几万、几十万张嘴。</p>

流民问题一个处理不好,马上就会演变为暴乱。</p>

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。</p>

他看向殿下众臣,难道满朝文武,竟无一人能够替我分忧吗?</p>

就在这时,朱元璋看到一个人站出来了,他脸上露出一丝喜色,不愧是自己看中的人。</p>

这时候站出来的人,不是别人。</p>

正是胡惟庸。</p>

京城的城墙的建造,便是由胡惟庸负责。</p>

当时胡惟庸身为工程监工发现城砖不仅仅有残砖烂瓦,甚至已经建好的城墙有城砖开裂的情况,各地赶工交上的砖,不仅有残缺还有以次充好。</p>

当即下令说:“城墙的坚固象征着我大明万世长存,亘古不变,此乃千秋功业。即日起,各地上缴的城砖必须砌有烧造日期,工匠姓名,籍贯,验收者姓名。”</p>

也就意味着,任何一块砖出了问题都能找到烧造工匠,顺藤摸瓜到各级官衙,谁也逃不掉,自从告令一出各地所交城砖物料都是上品。</p>

正是这造砖碶名之举深得朱元璋圣心。</p>

胡惟庸因此也顺利走入大明权力中心,中书省。</p>

“臣胡惟庸,举荐一人可解此次灾情。”胡惟庸站了出来,恭声道。</p>

不是自己,而是举荐他人?</p>

朱元璋愣了一下,不是自己也行,只要能够顺利度过此次灾情,他胡惟庸也算举荐有功。</p>

“惟庸,举荐何人?”</p>

“大明神侯,扬州知府,杨宪,杨大人。”胡惟庸大声道。</p>

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