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4章 航海王(1 / 2)

第214章 航海王</p>

海禁几乎贯穿整个明朝。</p>

《大明律》里,对海外贸易有着很严厉的规定。</p>

“榜谕沿海军民,有犯者许诸人首告,得实者给犯人家资之半。知而不告,及军卫有司之弗禁者,一体治罪。”</p>

意思就是说,站出来告发他人出海属实者,可获得被告发者一半的家产。如果有人知情不报,或军队卫所等部门不能严厉执行海禁政策,须与出海者同罪。</p>

向海外贩卖人口与军器,甚至要被处绞刑。</p>

可如此严刑峻法之下,还是会有人铤而走险出海从事对外贸易。</p>

因为很多沿海的民众这么做,真的只是为了活下去而已。</p>

要知道对于沿海地区,对于一些百姓来说“田不供食,以海为生”。</p>

海禁不仅禁止贸易,就连出海捕鱼,也给一并禁绝了。</p>

朝廷的政策是“片板不许下海”。</p>

禁海,等于是断了他们的生路。</p>

这些年海禁,可以说是越禁,走私得越严重。</p>

比如福建的海商每年会聚集“大舶数百艘,乘风挂帆,蔽大洋而下”;广东民众也“多挟峨舸入海与夷市”。这些海商来自各行各业,既有地主、官绅,也有逃犯、僧侣、书生等。</p>

好在如今才是洪武七年。</p>

这些海商们还都是各自为政,并未联合起来,形成武装化的海商集团。</p>

等到那时候,事情就有些难搞了。</p>

这些武装化的海商集团说得好听些是海商,说得难听些就是海盗。</p>

明朝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有汪直、徐海、叶宗满</p>

不过这种情况要到明朝中后期了。</p>

这些情况,杨宪自然都清楚。</p>

可毕竟是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营生,沈家完全没有必要参到这种事情里头去。</p>

面对杨宪的疑惑。</p>

沈万三脸上满是苦涩,他开口道:“在前元时候,沈家是有从事海外贸易的,当时甚至有一支船队。沈家也通过海外贸易,赚取了不少钱。可大明成立,发布了禁海令后,我便已经下令解散了船队,商船也全都卖了。只留下了一艘,我最初发家的船,就当是留个念想。”</p>

“前些日子皇上找我借钱的事情,杨国公想必也听说了,三千万两白银这笔数目实在是太大了。我变卖了沈家大半的产业后,这才将钱如数交上。可经过这件事后,沈家元气大伤,我家老三便偷偷瞒着我,动用了这艘商船,进行海外贸易。”</p>

“这件事我不怪他,可没想到,这次商贸却是遇到了倭寇劫掠钱财货物不打紧,可我沈家伙计,还有我的一个孙儿,都是被他们绑去了。”</p>

如果是其他事情,凭着之前借钱的情谊,沈万三找朝廷,朝廷方面肯定也会帮他,而且多半都能办成。</p>

可沈万三知道眼下这件事,无法报官找朝廷。</p>

他想到能够帮到自己的人,全天下也就只有杨宪。</p>

“只要杨国公能够出手帮忙,无论结果如何,我沈家以后以国公大人马首是瞻。”沈万三放下手中的木杖,说着就要向杨宪下跪行礼。</p>

一辈子就这么风风雨雨的过来,到了老人这年岁,死亡召唤已是不远,最关心的也就只有子孙延续了。</p>

沈万三最喜欢沈霞、沈成不假,可不代表对于其他孙儿就不关心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