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4章 被整清醒过来点的大明(2 / 2)

这次果然没有朝臣再反对了,进而改成针对谈判条款进行激烈的讨论。也可谓是分毫必争,最后激烈的争论了三天才定出来一个调子,派出信使八百里加急送往洛阳。与河南巡抚陈必谦进行谈判。</p>

这货陈必谦是想躲都躲不掉了,硬着头皮到潼关和王勉进行谈判,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,信使不断的往返于京城和西安之间。最后经过三个多月的友好协商,终于达成一致。</p>

在大明朝廷和西安顺侯府都用过印之后,条约正式完成,</p>

一、双方以实际控制线为界休战三年;</p>

二、朝廷用潼关赎回了肃、安、庆三王及其家眷;</p>

三、用滞留在陕西境内的大明官员家族置换顺军官员家族,</p>

四、朝廷同意开放四川广元和河南内乡两座城池作为互市之用,作为条件李自成不得再向山西贼寇提供任何援助。</p>

五、朝廷对李自成的顺侯侯位既不公开承认也不公开反对,等于是默认了。</p>

这些条件也是崇祯皇帝捏着鼻子硬认下来的,签订合约的第二天河南巡抚陈必谦引咎辞职,十日之后祖宽奉命撤出潼关,在潼关城外迎回了肃、安、庆三王。之后两个月的时间,双方根据名单在潼关之外数次交换双方官员家眷。</p>

对于具体的条款百姓们可能不知道,但是作为朝廷官员士绅是不可能不清楚。都知道从此大明国土上又出现了一个割据势力,陕西和辽东一东一西把大明夹在中间,从此以后恐怕再没有太平日子过了,而富有野心之辈从这一刻起也开始蠢蠢欲动。</p>

作为另一方势力,辽东后金确是第一时间做出反应,公开承认了陕西李自成的顺侯,并且派出汉官大臣鲍承先率领使团出访陕西。意在结为盟友共同伐明。这也是鲍承先从蒙古进入榆林地界以后榆林总兵李过传信回来,李自成和李鸿业才知晓。当然这是后话。</p>

此刻的陕西正在为能有必破朝廷签订条约而欢欣鼓舞,从崇祯皇帝用玺的那一刻起说明大顺被朝廷认可了,虽然没有正式公开承认,但是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。而为了做样子给朝廷看,陕西也封闭的了和山西的交通要道,明面上不再对山西义军进行支持。可这之前已经有大批的粮食装备运抵了山西。</p>

而经此刺激,崇祯皇帝和大明朝廷好像也清醒过来不少,开始筹划整顿吏治,实施新政了,同时朝廷内阁还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刺激百姓生产的措施,同时计划开放海禁,在天津、上海、宁波、福州、广州开辟五个通商口岸,设立市舶司开市收税。</p>

崇祯皇帝手里有些钱之后,也五省之兵,准备着手解决山西、河南和山东的叛乱。</p>

这些举措被大明官绅们称作崇祯新政,对于大明的未来的中兴又重新燃起了希望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