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章 嘉佑二年科考——千年“龙虎榜”(1 / 2)

综穿紫宸 清叶简简 1363 字 5个月前

自秦始皇以其雄才大略和卓越智慧,成功地缔造了华夏大地上,首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始,中国就进入了封建帝国统治时代。</p>

自那时起,历代王朝似乎都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循环:它们先是经历千辛万苦实现大一统;继而蓬勃发展,迎来盛世繁华;但最终却难逃衰败与覆灭的命运。</p>

这种周而复始的现象宛如一个无法逃脱的魔咒,困扰着无数后人。</p>

每个新王朝在建立之初,无不怀揣着开创千秋伟业的雄心壮志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各种问题逐渐浮现。</p>

政治腐败、社会矛盾激化、外部侵略等因素交织在一起,使得这些曾经强大无比的王朝走向衰落。</p>

尽管如此,历史的车轮从未停止前进。每一次王朝更替,都是对前一朝代经验教训的总结与反思,也是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见证。</p>

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,历朝历代的统治者,为了能选出帮助自己更好治理国家的能臣干吏,可谓是绞尽脑汁,变革不断。</p>

先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风骚一时,再到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,使世家门阀如春笋崛起。</p>

直到隋朝开始采用考试的方式,以才学的高低,通过公平竞争来选拔人才,才终于确立了科举选官制度。</p>

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(605年)进士科的创立开始,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废除,期间一直都是朝廷任选官吏的主要途径,这一制度沿用了近1300多年,纵使历经千年,朝代更迭,它始终被保留生机不断。</p>

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历史上很多的能臣名相、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,多半都是通过这一途径入仕为官。</p>

若说这一千三百多年以来的科举考试,哪一次科举所取之士质量最高?</p>

那毫无疑问是宋仁宗嘉佑二年(公元 1057 年)举行的那场,堪称千年科举考试第一榜的科考了!</p>

这次科举之所以如此声名远扬、备受瞩目,并不仅仅因为它发生在北宋时期有名的仁德之君统治之下。</p>

更重要的原因在于,这场科举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,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成为了后来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、影响深远的人物。</p>

这场科举不仅有着像欧阳修这样的政界精英,文学界泰斗做考官,还有以宋诗“开山祖师”着称的梅尧臣负责点检。</p>

唐宋八大家中更是有五位参与其中,虽说苏洵未能得中,可这场科举一科得九相的高质量,也可谓是千年独有了。</p>

可以说,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,不仅见证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追求功名与理想抱负的热情与执着,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段脍炙人口、流传千古的佳话传奇。</p>

榜单一经公布,就轰动了整个东京城,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,便是那一门两进士的苏轼、苏辙两兄弟,还有林希、林旦兄弟,王回、王向兄弟等。</p>

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程颢、张载这两位着名的理学家得中同榜进士外,曾巩、曾布、曾牟、曾阜更是创造了四兄弟同科及第的神话。</p>

垂拱殿中,主考官欧阳修将草拟的会试名次表,以及试卷交给赵祯后,就安静的站在下面。</p>

赵祯端坐在上首,手中不断翻阅着此次科考一榜和二榜进士的文章,因为操心前线战事而长时间紧锁的眉头,也慢慢地舒展开来。</p>

他一边阅读着这些文章,一边微微点头表示认可。心中暗自感叹:“我大宋朝人才济济,有如此之多的有志之士,何愁不能繁荣昌盛?”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