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84章 实属罕见(2 / 2)

“那你坐公交车回去?”</p>

“不用,走着回去就行。搬家了,离得近。”</p>

陶玉书说着话就要往路口走,过到马路对面的大六部口街。</p>

章德宁几人闻言好奇,骑着自行车,却不蹬脚蹬子,一路跟着陶玉书走到大六部口街的街口。</p>

“你们不回家?”陶玉书问几人。</p>

章德宁没有回答她的问题,反问道:“现在住这了?什么时候搬的家?”</p>

陶玉书本来是打算周末再请同事们到家里认认门的,见大家都这么好奇,她便说道:“要不,到家里坐坐?”</p>

众人忙不迭的点头。</p>

就这样,众人好像押着陶玉书赶赴刑场一般,来到了小六部口胡同,由四合院东南角的院门进入了院子。</p>

三进四合院,又是东西跨院,占地面积广大,众人光是在院子里转了一圈便忍不住惊叹。</p>

“玉书,这院子有多大?”</p>

“大概两千平。”</p>

众人不由得咋舌,编辑部的同事们住的都是单位分的家属房,家里普遍人均住房面积不超过10平米,陶玉书一家人竟然住着两千平的院子,众人一下子便感到了世界的参差。</p>

章德宁问道:“这四合院你们什么时候买的?以前怎么没听你们说过?”</p>

“就前一阵儿。朝阳说我怀孕了,上下班不方便,说买个离我们单位近的房子。”</p>

陶玉书叙述的语气很平淡,可大家听在耳中却怎么都觉得她是在炫耀。</p>

就因为怀孕了,就在单位附近买房子,而且还是这么大的四合院?</p>

旧社会资本家都没有你们家这么任性啊!</p>

参观完院子,陶玉书留众人在家里吃饭,这帮人也不客气,满口答应下来。</p>

大家倒不是就为了蹭这顿饭,而实实在在是对陶玉书夫妻俩买的这套四合院充满了好奇,忍不住想多走走看看。</p>

燕京城规模宏大的四合院多了去了,各种亲王府、贝勒府,大家在燕京多年也没少见,但那些院子遥不可及,跟大家没关系。</p>

陶玉书家的这套四合院,在众人接触到的熟人的居住条件里,算是顶配的了。</p>

等着吃饭的时候,编辑部几个同事站在二进院里那两棵法国梧桐下,这两棵树算是院子里最吸睛的存在,几乎人人来了都会过来摸摸看看。</p>

法国梧桐在燕京本就少见,这两棵树又是栽植于五十多年前,到如今半个世纪过去,依旧枝繁叶茂,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事。</p>

配合上二进院的西洋建筑风格,让看惯了传统燕京四合院的众人不觉眼前一亮。</p>

“刘恒,你也写小说,什么时候也能挣上这么一大处院子啊!”</p>

刘恒是编辑部里的年轻人,平时不仅要干苦活、累活,还得承受几个老同志的调侃。</p>

刘恒笑着说道:“这您就有点难为人了。我一年也写不了两篇小说,还都是短篇,想买这样的院子,得猴年马月。”</p>

“年轻人,得有点志气。朝阳跟你差不多岁数,你瞧人家。”傅用林又说道。</p>

闻言,刘恒满脸苦涩,没等他反驳,章德宁就替刘恒抱打不平了。</p>

“老傅,别说刘恒,你比朝阳大了二十岁了,按照你的理论,你不得住个贝勒府?”</p>

傅用林面露囧色,众人听到这话哈哈大笑。</p>

等吃饭的时候,章德宁跟林朝阳聊起了《高山下的花环》改编电影的事。</p>

“你们怎么还关心起这个了?”林朝阳问。</p>

“《高山》那么火,大家关心一下不是也正常吗?”章德宁笑着说道。</p>

一旁的陈世冲说道:“其实是前天王濛来编辑部坐了一会儿,正好聊天聊起来。他去文化部开会,正好谢靳也去开会了。</p>

会上大家都知道谢靳要拍《高山》,七嘴八舌的提意见,殷切期待。</p>

他说谢靳被这帮人逼的头都大了,还立下了军令状。”</p>

王濛是《燕京文学》副主编,不过只是挂名,基本不参与编辑部的日常工作,偶尔有活动了给撑撑场面,比如燕京文学讲习所那种。</p>

林朝阳有些意外的问道:“军令状?怎么还立上军令状了?”</p>

“估计也是被大家逼的实在没办法了,听说开会的时候中Y领导都过问了两句。谢靳说他要是拍不好《高山》,就永远和电影界告别。”</p>

听到这话,林朝阳吃了一惊。</p>

老谢同志这决心下的可够大的了!</p>

他又想到了那天接到的电话,估计如果不是压力太大,谢靳也不至于专门给他打个电话。</p>

林朝阳也想不到,改编《高山》竟然能把谢靳这样的名导给逼成这个样子,他不得不重新审视了一下《高山》这部小说的影响力。</p>

他写了这么多部小说,真要说能在全民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,可能还真就得属《高山》了。</p>

毕竟这部小说可是经过了大领导认证,全国数百万战士人人必读,在战事延宕的背景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关注。</p>

一部小说改编成电影,获得了从中央到文化界的热切关注,在中国电影界实属罕见。</p>

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