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会试,一共9天,每3天1场。</p>
期间考生不得离开贡院,这是规矩。</p>
头三天考的是四书五经,传统的八股文章。</p>
三篇出自四书,四篇涉及五经。</p>
这些是考官决定取舍的最关键内容。</p>
中间三天,则是考论“诏诰表判论”。</p>
论题源自四书五经,要求按题目论述。</p>
朱允熥认为这比前三天的考试更为关键,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重要环节。</p>
最后三天,则是策问,考官选取时事议题,考生可自由发挥作答。</p>
这也是考察考生政治理念的重要环节,但往往仅作为附加题。</p>
考官更看重的是考生能否条理清晰地表达观点。</p>
一旁,解缙凝视着前方的贡院,贴近低声问道。</p>
“殿下可还记得,最近刘舍人在国子监授课的内容?”</p>
朱允熥语气平淡:“不就是四书五经那些吗?”</p>
解缙轻应了一声,“但殿下是否知晓,刘舍人具体讲了哪些篇章?”</p>
朱允熥眼神中流露出不解。</p>
解缙随即压低声音:“刘舍人确是讲了四书五经,唯独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诗经》、三部,每部仅讲了一回。”</p>
言毕,解缙拱手退后,静静站立一旁。</p>
朱允熥的睫毛猛地一颤,似是有所触动。</p>
朱允熥脑中猛然蹦出个泄题一词。</p>
随即,他眼神变得深沉,凝视着解缙。</p>
照理说,科举考试头三天的试卷是最关键的评判依据。</p>
其中三篇出自四书,四篇摘自五经。</p>
考生们事前无从得知考试的范围,更别提具体题目了。</p>
但偏巧,刘三吾在国子监里讲解时,唯独《尚书》等三本书仅提及一次。</p>
刘三吾这招玩得实在高明。</p>
无需多言,朱允熥已经猜出今年科举四书五经的考题。</p>
一旁与刘远同来的周豪,悄悄将视线投向贡院方向。</p>
刘三吾这下子,罪名又添了一笔。</p>
解缙却迟疑着说:“即便如此,也不能就此断定……毕竟,这些情况大部分考生都心知肚明。”</p>
解缙心想,当所有人都预感到今年可能会考哪些内容时,这其实等同于无人真正知晓确切信息。就算有所了解,所有人也是相同起点。</p>
朱允熥轻轻摆手:“人和人之间,总有不同。”</p>
说着,他失去了继续观察的兴趣。</p>
起身,瞪了一眼只顾为自己打伞,自己却淋得透湿的温旗。</p>
从刘远和周豪随行人员手中接过一把伞,独自撑开,缓步往前走去。</p>
解缙愣愣地转过身,望着皇太孙身影渐行渐远于,心头涌上一阵困惑。</p>
……</p>
“成了。成了。”</p>
“全押对题目啦。”</p>
“今年非中不可,哪怕是最末等的进士出身也行啊。”</p>
贡院内,一名年轻举子抢先冲入,找到自己的位置。</p>
手握考题,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喜悦。</p>
七道考题跃然纸上。</p>
这股按捺不住的兴奋,并非他一人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