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7章(1 / 2)

崔大人赞了几句后,便问道:“那你可会作诗?”</p>

赵策:“……”</p>

作诗……</p>

他一个现代人,真是不会……</p>

上次中秋节,抄了一首诗,让张县令对自己刮目相看。</p>

作为一个不合格的文抄公。</p>

这时候,若是自己又抄了一首诗出来。</p>

这崔大人听见他“抄”的好,直接现场指一个东西让他现做。</p>

这作不出来,岂不是尴尬了?</p>

八股文不考作诗。</p>

经义文取中了,基本便中了。</p>

所以他们这些小学生,基本是不会特意学这个的。</p>

只是越往上,这些杂学的技能越多。</p>

倒是让人加分项就更多。</p>

感觉自古以来,都是差不多......</p>

现在的赵策,老老实实的回答他:“回大人。”</p>

“学生开蒙的时候较晚,后家中父母去世,又守丧两年。”</p>

“去岁才开始正式学的四书五经,一直在准备县试。”</p>

“因此还不会作诗。”</p>

不会作诗?</p>

崔大人看着面前的年轻人,有些遗憾。</p>

己未年殿试时,由于有两人并列榜首。</p>

因此主考官奏请陛下,决定状元。</p>

当今就是以诗文定胜负,才因此决出了当时的状元来。</p>

此事到现在,也不过才短短几年。</p>

崔知府看赵策这人,可塑性极强,文章作的也是干练老成。</p>

还以为他是个自小开蒙读书的。</p>

却不想,听他话里的意思,正经读书不过才那一年左右?</p>

崔大人有些遗憾的说:“本官看你才学不错,原想现场指物,让你新作一首诗来。”</p>

“如此看来,这是不成了……”</p>

赵策告罪道:“学生不才。”</p>

崔大人又看了一眼手中的答卷。</p>

这成绩,理应得一个好名次……</p>

但是今日的考校,若是考不成,这名次肯定是要打折扣了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