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惟庸罪证确凿,死有余辜,但涉案人员多达几万人,非涉案人员心里也无比的恐惧。</p>
这般血洗朝堂,闻所未闻。</p>
尤其是淮西家族的,更是人人惊恐不安。</p>
胡惟庸贵为丞相时,淮西家族的人嚣张无比。</p>
随着胡惟庸被杀,牵连之人数不用数,尚存之人也胆颤心惊。</p>
洪武十三年,俨然是朱元璋的愤怒之年。</p>
朝堂波澜诡谲,而丞相一职出现空缺。</p>
不过,却没有一个大臣敢提醒朱元璋。</p>
胡惟庸一案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,风波才逐渐平息。</p>
然而朝堂上的气氛仍然惶恐不安。</p>
文武百官各怀心思,上朝时也谨言慎行。</p>
此时的朝堂,仿佛死水,没有丝毫涟漪。</p>
这日,文武百官汇聚于金銮殿上。</p>
百官站位无比奇妙。</p>
属于丞相之位仍然空缺。</p>
大臣跪拜行礼后,便沉默不语。</p>
朱元璋坐于龙椅上,见众臣的小心谨慎,对皇家决策不敢多言,很是满意他们对皇权的敬畏之心。</p>
但还远远不够。</p>
朱元璋缓缓开口,“众爱卿,朕决定废除一项制度。”</p>
闻言,众臣们纷纷抬头,惊愕的向朱元璋望去,没人知道朱元璋要废除什么制度。</p>
毕竟胡惟庸案牵连甚广,众臣此时还如同惊弓之鸟。</p>
只要朱元璋的旨意,都能让他们立刻惴惴不安。</p>
“历代王朝设有丞相之位,丞相的权力更是高于百官,有着百官之首的美誉。”</p>
“正因如此,结党营私,野心膨胀,狼子野心不忠朝廷。”</p>
“相权权力过大,助长歪风邪气,朕决定即刻取消丞相一职。”</p>
“今日起,大明朝,不再设立丞相。”</p>
朱元璋话落,瞬间引发朝堂震动。</p>
原本闭口不言的众臣,无从骇然的看着朱元璋。</p>
他们窃窃私语,议论纷纷。</p>
不等朱元璋继续开口,就有大臣站了出来。</p>
“陛下,丞相制度乃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位置,不该废除啊!”</p>
“于公于礼,都不该作废。”</p>
“恳请陛下收回成命,丞相一职,不可废除。”</p>
文武百官高声呼喊,纷纷反对废除丞相制。</p>
对他们而言,丞相一职统领六部,更是百官之首。</p>
中书省可以说是朝廷下的小朝廷,大小事宜和决策,几乎都由中书省定夺。</p>
废除了丞相,各部官员会无比的繁忙。</p>
更重要的是,朝堂上的官职,也有上升的机会。</p>
尤其是丞相一职,是臣子权力的顶峰。</p>
现在胡惟庸服法,空出来的丞相之位,给了一些人的晋升机会和空间。</p>
现在朱元璋却说要废除丞相一职,无疑阻碍了一些人上位的机会。</p>
这个丞相之位,也是朝中大臣最向往的位置。</p>
最重要的还是礼制的传承。</p>
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,不知更换了多少朝代。</p>
但礼制却一直延续不变。</p>
现在朱元璋却要废除丞相一职,所有人皆表示无法接受。</p>
朱元璋冷眼看着一众大臣,缓缓开口,“朕意已决,废除丞相制度。”</p>
“今日起,废除中书省,再无丞相一职,大小事宜交由六部处理。”</p>
朱元璋态度和语气都很强硬,不接受反驳。</p>
全然没有理会一众大臣的各种声音。</p>
(本章完)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