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很好。”</p>
朱棣满意点头。</p>
随后,邓林海又跟朱棣确认了一些细节,才告退。</p>
“皇上要带着一众藩王和满朝文武,去收获玉米?”</p>
“还要祷告山河,告祭先祖?”</p>
“皇上对玉米竟然如此看重?”</p>
礼部大小官员都一脸惊讶。</p>
祷告山河,告祭先祖,皇上是要造势,把玉米产量广而告之。</p>
那么,玉米产量肯定很高。</p>
大明有此福瑞粮食,对大明来说,到底是好是坏?</p>
不出两日,这件事情就传遍京城,所有人都热血沸腾议论。</p>
藩王们,同样兴高采烈地谈论着。</p>
同时,这事通过各种方式,疯狂涌进大明各州府,很快就传遍大明上下。</p>
大明百姓,无不充满期待。</p>
此事让人觉得今年年节,时间好缓慢。</p>
可是,却相当热闹。</p>
即便是受灾最严重的北方那些州府,也充满快乐。</p>
虽说遭灾,他们却不缺粮食,更没有饿肚子。</p>
而且还传来消息,宋大人从海外又找回新的粮种玉米。</p>
很快。</p>
在人们充满期待和喜悦中,时间来到了朱棣说的玉米收获之日。</p>
这日。</p>
一众藩王和勋爵、官员,都早早入宫。</p>
今日主要议题是收获玉米。</p>
所以,并没有哪个官员,会没眼力见地弹劾他人,又或者向朱棣汇报什么事情。</p>
朱棣也很默契地下令,前往铜鼓岭。</p>
朱棣和太子朱高炽,率先走在前方。</p>
身后是一众藩王。</p>
再往后就是宋隐和徐辉祖、李景隆等勋爵,还有六部尚书等重臣。</p>
最后,跟着文武百官。</p>
两侧,还有浑身盔甲的带刀禁卫军。</p>
这行人,浩浩荡荡地出宫,乘坐各色马车,前往铜鼓岭。</p>
前头,由锦衣卫开路。</p>
朱棣辂车前是引驾仪仗。</p>
其后是太子朱高炽及一众藩王、勋爵等人。</p>
朱棣仪仗,足足占了队伍多半。</p>
沿路上,不时有百姓和马车不顾寒冷,跟着车队。</p>
铜鼓岭那边,锦衣卫和禁卫军以及礼部官员,早已等候多时。</p>
朱棣下了马车,车队后面顿时喧哗一片。</p>
一众藩王和勋爵官员,也纷纷下马车。</p>
围观百姓,识趣地走在最后面。</p>
玉米试验区,早已经摆放着各种时令瓜果,及点心。</p>
其中最显目是一口大锅。</p>
大锅两侧放着一排香炉,炉内已经燃香。</p>
宋隐好奇地打量片刻,随意看了看四周。</p>
这一看则瞳孔一缩。</p>
他竟然看到,许多百姓手里,竟然拿着千里眼,目标全是对准朱棣。</p>
此时。</p>
礼部尚书邓林海拿着圣旨,开始郞声奏表天地。</p>
“皇上有表,……”</p>
随着邓林海开口,一众藩王和文武百官,呼啦跪了一地。</p>
通篇奏表,非常长,既要奏表山河,又要颂美天地大德,以及奏告先帝,他朱棣有何功绩,足以告慰先祖之灵。</p>
最后还要祷告天地,甚至农圣……</p>
一番下来。</p>
宋隐跪的身体冰冷,不过脑地随意听着。</p>
不过,还是听明白一点。</p>
香炉后那些牌位,似乎是朱元璋的牌位。</p>
甚至,还有几位先祖牌位也在。</p>
感叹朱棣脸皮够厚同时,又感叹朱棣这厚脸皮,确实干得了大事。</p>
奏表结束,就是礼乐。</p>
等全部流程结束,已经快过去半天。</p>
宋隐终于得以起身时,才觉得没有那么冷了。</p>
议程终于来到今日正事。</p>
(本章完)</p>